當年轟動全國的“毒奶粉”事件已經距今11年了,想必事件留下的陰影如今仍然盤亙在國人的心頭。那次事件造成的后果是,導致國人對國產奶粉的信任如同大廈一般崩塌,國產奶粉行業遭受滅頂之災,從此一蹶不振。事件還留下了三十多萬受害兒童,成千上萬個痛苦的家庭,同時也徹底扳倒了國人對國貨的信任。 圖片來源:@視覺中國 那么,在過去的這些年里,在廢墟中重建的國產奶粉究竟怎么樣了?如今的品質是否能讓人放心買?跟進口奶粉相比到底如何?我們又能否重拾對國產奶粉的信心呢?接下來這篇文章就想要探討一下這些問題。 國產奶粉戴上監管緊箍咒,國標歷經幾度升級 在歷經“三聚氰胺”事件的重大食品安全危機后,國家監管部門將嬰幼兒奶粉列入了重點檢查名單。于2011年頒布了新的國標,對奶粉的安全性指標和營養性指標上都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。去年9月,奶粉新國標修訂征求意見稿,對奶粉營養性指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這將進一步提高奶粉制造的門檻。 圖片來源:@視覺中國 近幾年,國產奶粉一直處于政府部門的高強度的抽檢狀態下,從“飛行檢查”到“月月檢”,一經被發現不合格即被通報、召回、下架、停產整改、罰款,甚至吊銷許可證和接受刑罰。 在這種監管力度下,國產奶粉的頭頂上始終高懸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,整理質量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。根據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的抽檢數據顯示,真正不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僅占0.9%,合格率超過99%。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,我們國家對于嬰兒奶粉監管力度是遠高于國際通行標準的,可以說,奶粉已經成為中國最安全的食品品類了。 國產奶粉真的不如進口奶粉嗎? 在國產奶粉艱難重建的這十來年里,國人的消費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。進口產品成了品質的代名詞,在有選擇的前提下,國人會傾向于選擇進口品牌,在奶粉行業也是如此。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,2019年一二線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總體購買意愿低于20%,三四線城市消費者購買國產奶粉意愿略高,但總體也不到30%。 圖片來源:@視覺中國 要分析國產奶粉和進口奶粉誰更好這個問題,首先還是得看以下幾個指標: 1、配方成分 首先,大家要清楚,嬰幼兒奶粉都是參照母乳的營養成分來進行配制的。而不同國家在制定嬰幼兒奶粉標準的時候,需要考慮到飲食、體質及母乳成分的不同,故而奶粉產品的營養成分也有差異。而進口奶粉要進入中國市場的話,各類營養素添加量就必須符合我國標準。 圖片來源:@視覺中國 很多家長會選擇通過海淘途徑購買奶粉,如果是出于營養的考慮的話,那就完全沒有必要了。海淘奶粉成分不一定適合中國寶寶,而且未經過國內市場監管,品質難以保證。 2、奶源地 提到奶源地,大家應該第一反應就是新西蘭、荷蘭、愛爾蘭、澳大利亞等黃金奶源帶。這些國家無一例外都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。另外,這些地區畜牧業發達,擁有優良的奶牛品種及豐富的養殖經驗,并且監管也相當嚴格,確實是優質的奶源。 圖片來源:@視覺中國 所以,現在很多國產奶粉也采用這些地區的優質奶源,有的品牌甚至在海外擁有自家牧場,方便對奶源品質進行把控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這些國產奶粉與進口奶粉的差別并不大。 我們國內也不是沒有優質奶源的,國家其實也一直在推動國內奶牛飼養的規;a,鼓勵奶粉生產企業自建牧場。很多大型奶企就在黑龍江建立了自家牧場,當地豐富的濕地資源也為牧場的發展奠定基礎。同時,一些奶企采用的生鮮乳標準遠高于現行國標,與國外標準相比也不遑多讓。 從總體上來說,國內奶源雖比不上“黃金奶源帶”那么優質,畢竟人家這地理優勢擺在那里,但也是在朝著更優質的方向邁進的。 那么,國產奶粉何時才能重拾國人信任? 俗話說,拆城容易建城難。但是,國產奶粉要走出當年事件的陰影,重新崛起也不是沒有可能。 圖片來源:@視覺中國 近兩年,我國開放二胎政策,國內嬰幼兒奶粉市場規模持續走高,這對于國產奶粉不得不說是一個利好。加上奶粉注冊制的實施,淘汰了一批不達標的中小企業,市場集中度增強,龍頭品牌效應更為集中,國產奶粉品牌競爭力增強。 奶粉行業門檻的提高,也帶來了更激烈的的市場競爭,如今大家都面對的是旗鼓相當的對手。在行業基本穩固的情況下,要爭奪市場份額,就必須轉變觀念。目前,奶粉企業的競爭正在從市場驅動轉向技術驅動。 同時,隨著消費意識覺醒和奶粉知識普及,消費者會越來越重視奶粉配方,這也會倒逼奶粉企業去從技術上進行深挖,做出富有創新力的配方,逐漸重新回到消費者的視線,以獲取市場信任。 圖片來源:@視覺中國 總的來說,國產奶粉在暗暗發力,努力扭轉自己此前的形象,某些國產配方奶粉可以說在配方、設備和工藝等方面都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。而這篇文章也不是呼吁大家一定要買國產奶粉,只是想讓大家在了解的情況下有更多的選擇。想必大家還是希望孩子能夠喝著自家的放心奶長大,而不是一直被洋奶粉喂養,而這也是國產奶粉不斷前行的動力。 |
賬戶未綁定手機號
綁定 ×